中国贸易深化的就业效应分析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6  点击量:

罗良文/文

       摘要: 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解决就业问题 所依赖的经济高速增长 ,不能单纯依赖国内的消费与投资 ,而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在经济日益全 球化的今天 ,贸易深化对经济增长进而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 ,应大力推进贸易深化的发展 ,通 过贸易深化来增加就业总量。

       关键词: 贸易深化;就业效应 ;贸易方式;经济增长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的— 个重要问题。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化 ,中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 ,深入分析并提 出各种解决就业问题的可行措施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试图运用贸易深化理论来分析中国贸易 深化的就业效应 ,认为中国在新世纪初期应进一步推动贸易深化 ,充分发挥其就业效应。  

一、中国就业问题的严重性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 ,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最重要的内生变量。如凯恩斯主义就强凋充分 就业是在政府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需求、进而带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 实现的;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也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进行 ,农业剩余劳动 力会向第二、三次产业转移 ,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在它们看来 ,就业是经济增长的函数 ,会随着 经济的增长自然得以解决。 

      从中国近几年经济运行的态势来看 ,尽管增长速度仍然维持在 7%~ 8%之间 ,但经济增 长速度趋于下降 ,就业率有下降趋势。“十五”期间 ,城镇劳动力资源供给总量预计新增 5 200 万人 ,新增劳动力与经济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失业人员、进入市场的下岗职工以及从农村转移的 剩余劳动力结合起来 ,使城市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因此 ,政府把“十五”期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 率控制在 5% 以内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目标。同时 ,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超过 1. 5亿人 ,“十五”期间估计每年新增 500 ~ 600万人 ,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更加艰巨的任务。 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了中国不能单纯依赖国内因素所导致的经济增长使之得到有效解 决 ,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内经济形势来看 ,要使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达到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 压力的 10% ,是不太现实的。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 天 ,贸易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通过有效的措施推动贸易的深化来促进经济增 长、增加就业则是一个较为可行的选择。  

二、贸易深化的主要表现 

      贸易深化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贸易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即贸易结构与产业结 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二是国内经济市场化 ,尽快完成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三是争取较为有利的 国际环境 ,积极利用初步凸显的大国经济地位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竞争规则的制定。因此 , 贸易深化实际上是贸易自由化的次序选择问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贸易深化就是要通过 贸易体制的改革 ,培育本国产业的竞争力 ,最大可能地实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提倡 适度的贸易保护。对于一个经济转型国家的贸易而言 ,贸易深化更包含了国内贸易的自由化 , 对国内扭曲的价格体系、资源配置的矫正 ,从而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的。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深 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贸易深化是目的 ,贸易自由化是手段。贸易自由化是贸易深化的必要条 件 ,不实行贸易自由化 ,就无从在贸易的博弈中完成贸易深化。然而 ,从另一方面来看 ,贸易深 化却不是贸易自由化的必然结果 ,贸易自由化对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其结果可能是 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 ,这取决于各国各自产业部门的竞争优势。完全自由贸易的最优性依 赖于其假设前提的现实性 ,但这些假设前提在现实中很多是不存在的或相距甚远。自由贸易 , 至少从现在看来只是一种理想 ,而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却是国际经济关系的现实。新贸易理论 中关于政府作用的重新定位也可以说是人们对贸易自由化的一种重新认识。 

      在贸易深化的三种含义中 ,贸易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是其中心内容。结构主义认 为 ,结构变动会对工业化阶段的经济增长产生重要作用。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也表明 ,经济结 构 (包括产业结构、贸易结构 )的调整、升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产业结构与贸易结 构两者的关系来看 ,贸易结构不仅反映了一国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 ,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一国 产业结构的动态比较优势。因此 ,贸易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对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增 长便显得十分重要。贸易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就是要使贸易真正起到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在按照比较利益理论建立的国际分工格局中 ,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带有低收入国家的特 征。我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同我国目前劳动力资源丰富 ,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具有比 较优势相一致。这种比较利益结构在一段时间内使我国获得了一些贸易利益 ,带动了经济的快 速增长。正因为如此 ,纺织品与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的贸易自由化被认为将使我国显著 受益。然而 ,一些西方学者通过模型得出的结果却表明 ,这些领域的贸易自由化导致的全球福 利增长将大部分通过消费价格的降低流向发达国家 ,更重要的是它有强化我国低水平产业结 构的倾向。这种由贸易发展所导致的与发展本身背道而驰的“不利的成长”就成为我们关注的 最重要问题之一。

      需指出的是 ,贸易自由化所导致的福利增加只是一种“水平效应” ,是一种浅 层次的静态交换利益。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 ,我们必须在发展贸易的同时 ,注重其结构优化 ,取 得动态比较优势 ,即一种长期的使贸易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 ,面对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 ,我国的出口部门开始认识到仅靠劳动密集型 等附加值低的产品 ,是无法通过对外贸易获得更大利益的。一方面 ,必须提高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使出口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必须调整出口部门产品的结构 ,以适应国际市场 需求的变化。在这种战略指导下 ,我国的对外贸易不仅增长速度快 ,而且贸易结构 ,特别是出口 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1980年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不足 50% ,而到了 1999年达 到了 90% ,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高科技产品已开始出口并逐步扩大。出口结构的优化 ,也推 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以生产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第一产业在 GDP中 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 ,从 1980年的 27. 96%下降到 1999年的 18. 55% ;以工业、建筑业为主的 第二产业 ,交通运输、通信、批发零售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在 GDP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分别 从 1980年的 47. 92%、 24. 12% 上升到 1999年的 52. 75%、 35. 70%。这些数据显示我国产业结 构正向合理化与高级化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高级化 ,改变了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 ,导致能够持续引致经济高 速增长的产业部门的发展 ,并把劳动力配置到该部门 ,促进了就业水平的提高。  

三、贸易深化的就业效应

      (一 )贸易深化的静态就业效应 从静态的角度来分析 ,贸易深化对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公式以及 由此推出的贸易乘数理论公式中。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理论 ,国民收入的恒等式为: 

由 ( 1)式可得国民收入的增量公式为:
      因此 ,净出口作为国民收入的一部分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大小 ,同时 ,净出口还通过贸易乘 数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一国的出口和国内的投资一样 ,有增加国民收入和增加就业 的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的储蓄一样 ,有减少收入和就业的作用。而商品、劳务出口时 ,从 国外得到的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的收入增加 ,消费也增加。这必然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 产增加 ,收入增加 ,就业增多。如此反复下去 ,收入的增加将会是出口增加量的若干倍 ,就业也 会同步增长。当贸易出超或收支为顺差时 ,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的就业量和提高一国的国民 收入量 ,此时 ,国民收入增加量将大于贸易顺差的增加量 ,并为后者的若干倍 ,这就是“外贸乘 数理论”。公式表示为:  
( 3)式中 ,△Y为国民收入增加量 , (△X- △M)为净出口增加额 (顺差 ) , 1/( 1- C)为乘 数 ,其中 C为边际消费倾向。由 ( 3)式可以看出 ,贸易顺差越大 ,本国国民收入增加量就越大。由此 ,努力用增加出口成交、拓展外经贸易渠道的方法来增加和拉动就业不仅是可行的 ,而且 是必须的。但是 ,从 GDP的构成公式中 ,我们只能看到外贸的绝对贡献 ,只能得到外贸对 GDP 的增减影响的绝对数量。要考察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对作用 ,还需从贡献度和拉动度角度 分析。由 ( 3)式推导出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公式: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 ,贸易深化的静态就业效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总量效应。对外贸易依存度即进出口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 ( GDP)的比重越大 ,就意味 着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越大。当然 ,这个影响有两方面 ,即出口可以扩大就业 ,而进口则会冲击就业。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对劳动就业的总量影响有两层: 一是对外贸 易对就业总量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 ,这可以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上升的趋势看出。表 1 显示 , 2000年底我国劳动力资源总数是 8. 78亿人 ,贸易对 GDP的贡献度为 20. 9% ,拉动了经 济增长 1. 5个百分点 ,按当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 44. 1% 来计算 , 2000年受对外贸易影响的 劳动力总数为 8. 78×44. 1% = 3. 87(亿人 )。二是我国出口对就业的扩大作用大于进口对就业 的冲击作用 ,这可以从我国的净出口合计值中可以看出。  

      2.结构效应。可以从企业结构、地区结构、贸易方式的结构三个方面分析贸易深化对劳动 就业的影响。( 1)企业结构。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两大支柱。国有企业进出口 额的比重虽呈下降趋势 ,但一直占各类企业之首。2000年 ,国有企业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总 额的 45. 3% ,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不断上升 ,从 1997年的 1 526. 2亿美元 ,上升到 2000 年的 2 367. 14亿美元 ,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 50% ,占据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可见 ,国有 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对外贸易对我国劳动就业影响最大 ,这与其他国家很不相同。据此算出 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对外贸易各自影响了我国劳动力就业人数 ,分别为 1. 48亿人和 1. 38亿人。 ( 2)地区结构。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一直占主要地位 , 2000年 ,我国进出口总额 4 742. 9亿 美元 ,进出口额居前 10位的省市是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福建、浙江、北京、辽宁、天津、河北。这 10个省市合计进出口 4 166. 1亿美元 ,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 87. 83%。可见 ,我国对外贸易 对劳动就业影响最明显的地区是东部地区 ,该地区的对外贸易影响了我国 2. 8亿左右劳动力 就业。从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角度看 ,东部 10省市的平均失业率为 2. 4% ,低于全国 2. 9%的 失业率 ,而中西部 10省区的平均失业率达到 4. 9%。 尽管造成中西部地区失业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我国东部 10省市相对发达的对外经 济贸易和较低的失业率与中西部 10省区相对落后的对外经济贸易和较高的失业率形成鲜明 的对比 ,并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 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是实现再就业、 降低失业率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贸易相对落后的广大中西部地区蕴藏着 巨大潜力。

       ( 3)贸易方式的结构。改革开放以来 ,加工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2000年 ,加工贸易进出口 额从 1981年的 70. 9亿美元上升到 2 302亿美元 ,年均增长速度为 20. 1% ,占进出口总额的比 重从 1981年的 9. 6% 上升到 84. 7% ,增幅大大超过了一般贸易。由于我国加工贸易多数只需 劳工成本低廉的半熟练劳动力而且加工贸易多数在东部沿海地区 ,所以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广东、深圳等地区。可见 ,加工贸易是造成我国劳动就业地区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该贸易方式影响了我国大约 1. 53亿劳动力就业。

       3.直接就业效应。贸易深化的直接就业效应表现在贸易深化推动了各种贸易机构的大发 展 ,贸易业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包括批发和零售业在内的贸易业从业人数由 1991年的 2 998 万人增加到 2000年的 4 686万人 ,净增加就业人数 1 688万人。但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 比 ,中国贸易从业人员比例仍然偏小。随着贸易深化的进行 ,我国贸易从业人员将不断扩大。

      (二 )贸易深化的动态就业效应 贸易深化不仅引起静态的国民收入量上的增长 ,而且给经济增长与就业带来了长期动态 的质的改善 ,表现在: 

      1.通过贸易深化 ,发现并发展本国的优势产业进而确立和拓展经济增长点。一个国家参与 到国际贸易活动中 ,可以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 ,并围绕比较优势发展自己的产业 ,促进经济的 长期稳定增长。一方面 ,通过贸易发现的比较优势部门 ,往往是资源使用效率较高的部门 ,贸易 的发展会促进这个部门产量的增加 ,也就意味着效率较高的生产部门所占比重上升 ,社会生产 资源向效率较高的部门集中 ,社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 ,企 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 ,而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量 ,却会随着价格下降而上 升 ,当企业处于规模经济阶段时 ,参与国际贸易 ,产品所面对的比国内市场容量大得多 ,需求增 加 ,企业的产量必须相应增加以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 ,从而在国际市场上 增加了竞争力 ,进而促进一国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机会。 

      2.贸易深化有利于把国际竞争传导到国内经济生活中来 ,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变 ,有力 地推动一国的经济增长。出口面对的是国际市场的竞争 ,这会促使出口商品的生产企业努力降 低成本 ,提高质量。竞争的结果 ,会使生产资源不断地流向效率高的出口部门 ,而效率低的出口 部门逐步萎缩 ,从而会使整个国家的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3.通过出口创汇缓解经济增长的外汇约束 ,增强国内进口能力 ,特别是对高新技术的引 进。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 ,会使一国供给紧张的资源日益显得相对地稀缺 ,而经济发展有赖于 投入的不断增加 ,特别是资本资源与技术要素的投入 ,这就有必要通过进口来缓解资源供求矛 盾。通过出口创汇 ,积累资金 ,补充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 ,引进国外先进的高新技术。通过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等产品 ,边干边学 ,消化吸收 ,加速专业化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积累 ,从而推 动本国经济长期增长和就业的增加。  

四、促进贸易深化、增加就业的对策分析

      经过近 20年的发展 ,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逐步由追求数量扩张过渡到追求质量提高的阶 段 ,从以出口创汇为目标过渡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推进的阶段。保持外贸出口的持续增 长 ,不仅是为了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更重要的是外贸出口在提供劳动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 衡和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上 ,都有重要的意义。扩大外贸出口将有利于缓 解劳动就业、国企改革、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矛盾;而扩大进口 ,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以促进国内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也有利于达到资源配置优化的目的。 

      1.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发展开放型经济 ,实现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经 济全球化背景下 ,对外封闭和畏惧竞争只能导致更大差距。因此 ,要树立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 工和竞争的意识 ,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 ,全面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贸易发展要服务于 国民经济增长 ,在保持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的同时 ,加快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 

      2.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我们应当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 ,努力重构出口贸易的竞争基 础。应当充分利用出口贸易的竞争机制 ,来推动工业结构的升级。一方面要围绕出口贸易这个 中心来改进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 ,逐步地将我国出口贸易产品转移到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 为主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鼓励出口的各种政策措施来加快我国工业结构升级 的步伐。 

      3.促进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与外商投资基本上是同步发展 ,加工贸易已 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加工贸易出口的商品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在 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劳动者素质、吸收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以及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等 方面 ,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 ,但却拥有相当丰富的 劳动力资源 ,这意味着在国际分工中 ,我们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 资源及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方面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当然 ,也应当积极创造条件 ,因势利 导地促进产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过渡 ,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更应当在 这方面先走一步。 

      4.政府给予适当支持 ,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当代国际贸易的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 ,随着 国际市场垄断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 ,国际竞争也主要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 ,因此 ,一个国家 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 ,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的强弱上。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业对外进行 跨国经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目前我国的跨国公司无论在数量上 ,还是在经营规模、竞争 力上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因此 ,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努力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 场的同时 ,应鼓励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 ,培育我国大型的生产性、综合性跨国公司 ,支持有竞争 力的企业跨国经营 ,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 ,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 , 并且国家应给予这些企业在融资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5.适时推行网络贸易 ,开拓国际市场。网络贸易日益成为拓展海外的贸易的重要方式 ,通 过网络企业可以开辟新市场 ,增加了贸易机会与就业机会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生产厂商通过 网络贸易可以简化交易程序 ,降低贸易单证处理成本 ,节约了生产费用 ,消费者也可以获得好 处 ,消费福利得以提高。我国目前网络技术人员缺乏 ,网络基础设施滞后 ,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 识到网络贸易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没有形成网络贸易的国内环境和市场。为 此 ,应采取相关对策: 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育与宣传 ,培养计算机专门人才 ,树立网络贸 易意识;要加强网络贸易方面的各种立法 ,特别是电子认证、保密、网上交易安全等方面的法 律;国家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网络贸易 ,开拓国际市场 ,争取跟上 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熊伟 .试析我国的劳动就业与对外贸易的相关性 [J].财金贸易 , 1999, ( 6). 

      [2]傅京燕 .加入 W TO后的中国就业 [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 2001, (9). 

      [3]张志明 .我国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分析 [J].国际贸易研究 , 1998, ( 7). 

      [4]兰绍瑞 .中国对外经贸的就业效应分析 [J].财金贸易 , 2000, (6). 

      [5]吴光炳 .改善人力资源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 [J].经济体制改革 , 1996, (5).

返回列表